博物馆“行走”在天山南北

如今,流动博物馆在新疆大地正掀起一股热潮。这些“行走”的文化使者,满载着文物故事与创新体验,驶向广袤的城乡街巷,将博物馆的活力源源不断地送入寻常百姓家。
日前,吐鲁番博物馆走进了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开斯克尔学校。教室里,讲解员轻抚一件文物复制品,声音里带着历史的温度:“瞧,这是1300多年前的小学生卜天寿抄写的《论语·郑玄注》。更妙的是,功课做完,小家伙还添了两首俏皮的打油诗。”提问声随之响起:“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?”随后,围绕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、伏羲女娲图等文物,通过问答与模型拼合,厚重的历史文脉在学生们手中变得触手可及。学生古丽努尔·玉山眼神发亮:“原来博物馆离我们这么近。”
如此鲜活的场景,只是全疆流动博物馆深入基层的寻常一幕。近年来,流动博物馆的身影出现在乡村集市、乡镇广场、牧区毡房——吐鲁番文物复制品在非遗市集引发惊叹,阿勒泰的岩画跃上洁白毡房诉说远古,阿克苏的VR眼镜则带领观众穿越时空……精挑细选的展品、数字化展板与前沿科技手段,共同编织着覆盖天山南北的历史文化经纬。
自治区文物局工作人员王可妍见证了流动博物馆的足迹:“自2017年流动博物馆巡展启动以来,已在新疆乡村、社区、校园等举办2万余场活动,惠及群众逾800万人次。仅2024年,这‘行走的课堂’就举办了3242场活动,覆盖上百万人次。”博物馆的围墙悄然消融,历史的生动性与可触感,真切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。
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:“博物馆是知识传播、文化润心的教育中枢。”今年3月以来,虚拟现实技术为流动博物馆插上新的翅膀,新疆博物馆将珍品带上“云端”,走进社区、校园。玻璃展柜里的文物通过Flash动画、3D建模、实景复刻等技术,“活”了起来,在讲解员的生动话语配合下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长画卷,在通俗趣味的互动中清晰展开。
6月,阿克苏地区文博院(博物馆)在阿拉尔市沙河镇举办的活动中,VR眼镜将牧民们带入远古场景,精美的陶器纹饰、古朴的青铜器、华美的丝织品……一件件文物跨越时空而来。在喀什地区,450余辆满载历史光影的“文化大篷车”翻越昆仑,将莫尔寺遗址的3D影像首次送到偏远牧区农牧民的眼前。何嘉期望:“文物不应只静默陈列。我们要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,讲述真实、鲜活的新疆故事,让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舞动起来。”
当文物遇见非遗,对话便有了更深厚的根基。5月初,乌鲁木齐市“建设美丽新疆 共圆祖国梦想”主题展在米东区社区呈现时,特别融入了非遗元素。剪纸、漆画、面塑等技艺传承人走进群众中,手把手相授,指尖传递的温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亲可感。
博物馆的流动边界与参与形式也在持续拓展。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活动走进了幼儿园,在讲解员引导下,孩子们好奇地追寻着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上的瑞兽纹样,辨认着天宫伎乐图中的奇趣乐器,在发现中感受历史的温度。和田地区的集市上,车载的新疆“四史”展板配合着朴实的乡音讲解,加强了文化浸润与情感联结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“小小讲解员”为文物代言,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话文物”活动让艺人的指尖技艺与考古专家的知识交汇……这些鲜活的实践,正悄然将群众从文化的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。(阿比拜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